三北绿化长青:新挑战与应对之道

“三北”成效喜人却面临新挑战:如何让树木长青?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有效防治沙害、改善生态环境。但专家指出,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不以水定绿”、“重建轻管”、“成本高昂”等,这些都对长远成效构成威胁。

灌木+灌草模式:成活率提高后如何有效管护?

唐希明介绍,如今,“三北”工程采取灌木+灌草的种植方式,每亩种110棵树,最终能够保证80棵左右的成活量。这种模式不仅减少植被死亡,还能有效防治沙害。然而,业内人士指出,“不以水定绿”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水资源条件不适合种树,却在“三北”工程的推动下强力推进,只顾政绩考核而忽视树木生存。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白中科也曾指出,我国存在“生态修复的形式主义”,例如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形象工程,要求“大种树、种大树”,强行推进,劳民伤财。

后期的管护问题:资金与协调缺口困扰着“三北”

植树造林虽然相对简单,但后期管理对林草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义务植树可以做得到,但是义务管护却很难。”范敬龙说。朱教君对“三北”工程成效进行过评估,指出该工程的造林效率仍相对较低:短期造林成功率为65.4%,长期造林成功率仅为40.1%,管理不到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也曾将后期管护问题列入未来沙化土地治理的难点之一:资金保障不足、保护不到位,治理成果巩固压力较大。

水资源供给也是后期管护的一大难题。崔桂鹏指出,只要能供上水,大部分防护林都能活得很好。但生态灌溉用水的指标和份额,需要跟水利部门进行协调。“水利部门和林草部门对生态用水的理解不一样:前者的生态用水是用于维持河道生态,后者则是用在岸上造林绿化,所以以前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协调的时候会遇到困难。”

“三北”工程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六六座谈会后,国家层面建立了“三北”工程协调机制并制定印发“1+N+X”工作方案,明确相关部门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崔桂鹏表示,“现在有了协调机制,各部门沟通起来顺畅了许多,大家也意识到荒漠化防治不能单打独斗。”

此外,在工程规划中,各地林草部门已经形成了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和后期管护的全链条监督机制,重建轻管的问题基本得到有效管控。 每个项目都要经过专家论证,相关主体要签字负责。

成本高昂:新材料、新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

防沙治沙工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成本越来越高。自2024年起,“三北”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两重”建设范围,已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577亿元,全面推动三大标志性战役在重点区域落地实施。 然而,专家指出,目前的中央财政补贴标准仍然不足以覆盖治理难度较大的地区。

董连山提到,随着畜牧业增多,当地稻草供应紧张,需要从山东、东北运草过来,运输成本从之前的每吨100多元涨到了400多元,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崔桂鹏表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依靠财政补贴,还需要靠新材料、新机械、新技术的研发。“现在已经有科研人员研发出一些低成本的绿色固沙材料,比如植物材料制成的尼龙袋等,不仅能固沙,还能在老化后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然而,新材料、新技术想要被纳入“三北”工程,应对其生态效益进行科学、系统、持续的评估。崔桂鹏强调,“这应该是‘三北’工程接下来要做的事。除了评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固碳增汇、稳产增收等正效应,也要评估水资源消耗、占地遮阴、病虫害等负效应。”

总结: “三北”工程成效喜人,但仍需完善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在阅读这篇关于“三北”工程的文章时,一些背景知识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 什么是“三北”工程? "三北" 指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三大行动目标:防治沙尘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生活。它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旨在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治理沙漠化,建设绿色家园。

  • "三北"工程面临哪些挑战? 文章提到了“不以水定绿”、“重建轻管”、“成本高昂”是该工程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 如何解决这些挑战? 文章探讨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加强各部门协调机制、建立全链条监督机制、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等。

  • "三北"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文章强调,“三北”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希望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三北”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