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屡次错过文明大厦?

“文明与野蛮的十字路口”:中国人为何屡次错过文明大厦?

自古以来,“文明”这一概念一直萦绕于华夏文化之林,但人们对其定义却众说纷纭。一些观点将文字、城市、青铜器等作为文明的标志,认为西周时期便已进入文明社会。然而,这种定义过于片面,忽视了文明真正内核:以人为本,深入人心的民主法治制度。

文章作者指出,真正的文明是以“人”为核心,而非单纯依靠物质条件或发展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更像是一种生存状态,并非文明的真谛。中华民族拥有创造古近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巨大潜力,却屡次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魏晋后期思想活跃,民国建立后思想革新,这三个阶段都接近了文明的门槛。然而,最终都被固化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作者认为,“打天下然后做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论是皇帝统治还是被统治者认同,都陷入了循环往复的权力游戏。而封建王朝更注重巩固自身权力,汲取前朝经验教训,而非关注人民需求。

历史学家王国维痛心皇权逊位的结局,以及满清王朝灭亡后人们的悲痛,也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皇权的执着和恐惧。相比西方近代史中不断限制皇权的变革,中国历朝历代的“变革”更像是巩固和扩大皇权。

文章作者警醒读者,“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每当来到文明与野蛮的十字路口的时候,都是义无反顾地、朝着那条最野蛮的路上,头也不回地狂奔而去!” 我们必须用智慧抓住发展机遇,走上世界文明的最前列。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妨 delve deeper into some key concepts:

  • "文明与野蛮" 的界限: 文章将 "文明" 定位为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制度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而 "野蛮" 就意味着缺乏这些核心价值,倾向于权力至上、个体弱势的社会状态。这种划分并非绝对,而是相对的概念,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交流不断演进。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章指出,"打天下然后做天下" 的观念根深蒂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导致权力游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同时也强调了对皇权的执着和恐惧,以及缺乏对限制皇权变革的意识。

举例说明: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虽然百家争鸣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思想风貌,但最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民主法治体系。诸子百家之间相互竞争最终演变成战乱,无法实现真正的文明进步。

  •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 此时出现许多新兴学派和思想流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然而,这些思想并未得到广泛接受和实施,最终被保守势力所压抑。

  • 民国建立后思想革新: 尽管民国初年推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例如宪法制定、选举制度等,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最终未能实现真正的民权保障和政治进步。

总结与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相互交织,既孕育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也阻碍了其现代化进程。

我们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理念,构建更加民主、法治、人本的社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世界文明的最前列。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