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物价上涨难题:多措并举难解内外因素影响

中国政府出招抑制物价 专家:行政手段难独胜

面对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控制通胀上行。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商品供需、补贴制度、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入手,加强粮油、蔬菜、棉花等农产品生产运输供应管理,增加煤炭、成品油尤其是柴油的产量和供应,并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价格采取临时干预措施。

中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远超3%的警戒线,粮食价格成为主要推手。专家指出,中国物价上涨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行政手段难以独胜。经济咨询公司全球透视(Global Insight)中国研究部主任托德·李(Todd Li)表示,夏季恶劣天气影响农业生产,再加上国内银行贷款激增和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物价上涨。

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中国政府还宣布完善城乡贫困人口以及大中专院校贫困学生的补贴制度。然而,一些专家认为,仅凭行政手段难以有效控制物价。伦敦经济咨询公司资本经济学(Capital Economics)的中国经济师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指出,通胀预期已形成,加上国际价格传导和游资炒作等因素,预计中国的涨势将持续一段时间。他建议政府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控制物价,防止通胀失控。

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贝里·诺敦(Barry Naughton)教授则认为,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扬对中国物价传导效应不容忽视。他建议中国政府除了行政手段和财政政策外,还应从货币方面入手。例如,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压低粮食的人民币价格,而中国的外汇收购行为只会加剧国内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然而,新华社援引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官员称,在货币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仍面临加息和升值的两难问题。加息和升值虽然能够降低投资者对资产泡沫化的预期,但在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利差扩大反而会吸引更多流动性,加大内部通胀压力。

多伦多华人交流群(置顶)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