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财富分配:加剧的不平等与阶层僵化
“血统”与“暴利”: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结构日益失衡
近年来,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结构面临严峻挑战。官方数据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劳动报酬在社会收入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资本报酬则呈现上升趋势。
中华全国总工会官员张建国曾指出,1983年至2005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总收入比例从峰值56.5%降至36.7%,下降近20个百分点。但财政部对此数据表示否认,认为被严重低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04年至2011年间,中国劳动报酬比例由50.7%降至44.9%,而美国同期则保持在58%-60%。
与此同时,资本报酬份额持续上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观察课题组研究发现,1998年到2005年间,中国资本总回报率从6.8%攀升至17.8%。 专家普遍认为,政府财政收支、国家初次分配格局和权力资本的暴利扩张等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权力资本的挤压”现象备受关注。 由于腐败官员数量庞大,贪污受贿金额巨大,许多官员通过审批项目、提拔官员等方式敛财,或在企业中拥有干股分红,使其掌控的公司获得暴利,而普通中小企业却难以生存。 这导致社会整体运行效率低下,财富分配结构失衡。
北京大学中国社科调查中心在《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2012年中国家庭净财产基尼系数达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这表明中国资本收入已成为社会财富分配中的重要因素,并导致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割裂。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产阶级对中国社会政治层面作用受到压制,且向上流动管道被严重阻碍。 这意味着精英选拔逐渐依赖“血统原则”,而非成就,从而降低了社会精英的素质,加剧了社会不公。
最近发生的徐纯合事件引发舆论强烈反响,反映出中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撕裂。 如何解决财富分配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摆在中国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