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渔业:透明度不足引发国际担忧
中国远洋渔业扩张惹争议:透明度不足引发国际担忧
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展远洋渔业,规模庞大,引發国际社会关注和担忧。虽然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打击非法捕捞,但其远洋渔业作业缺乏透明性,引发了环境正义基金会等机构的批评。
文章指出,中国“海上转运”模式常被滥用于洗白非法捕捞渔获,且中国将渔获视为战略物资,通过补贴渔船用油和渔获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不公平竞争。此外,中国利用外交实力与多个国家签订入渔合作协议,合法获取海外渔场捕捞权,例如取代台湾成为吉里巴斯渔业伙伴。
文章批评中国远洋渔业监管机制缺乏透明度,船只登记不透明,存在黑数问题,而中央渔业单位人力有限,难以有效执行管理政策和命令。 尽管中国修订了渔业法,建立了全面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和措施,但环境正义基金会认为,这些新政的执行成效尚待观察,因为缺乏透明度,国际社会难以获取相关信息评估其有效性。
基金会建议中国政府加强十方面透明度,例如强制要求所有远洋渔船取得国际海事组织编号,建立国家识别机制区分未经核准作业的非法船只,定时发布船舶信息和违规处罚情况等。
环境正义基金会执行长川特指出:“提高透明度是打击非法捕捞、过度捕捞和渔业界劳动权益侵犯行为最有效的武器。” 他呼吁中国政府在远洋渔业和渔业政策的执行上,达到最高标准的透明度,并遏制中国渔业人士利用第三国的权宜船从事非法捕捞活动。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