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纾困贷款风险上升 专家称缺乏透明度

中国“一带一路”融资陷入债务泥潭 纾困贷款成新负担

华盛顿,3月28日——一份由世界银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等多家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揭示,中国政府在2008年至2021年间为推动“一带一路”基础建设计划向22个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高达2400亿美元。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援国家难以如期偿还用于“一带一路”项目的贷款,北京被迫加大纾困力度,这给中国银行带来新的压力。

该报告指出,近80%的贷款集中在2016年至2021年间,主要针对包括阿根廷、蒙古和巴基斯坦等中等收入国家,很多是用于帮助这些国家偿还过去的债务。研究发现,中国向身陷债务危机的国家的贷款比例从2010年的5%暴增到2022年的60%。

阿根廷从中国获得的贷款最多,高达1118亿美元,巴基斯坦次之,获得485亿美元。埃及以欠中国156亿美元的债务位居第三。研究报告批评某些国家央行可能利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额度人为拉高各自的外汇储备。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之一、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卡门·里因哈特表示,北京最终试图拯救它自己的银行。这也是它为什么介入高风险的国际纾困借贷业务的原因。 另一位共同作者、威廉玛丽学院援助数据研究实验室主任布莱德·帕克斯指出,中国的纾困贷款“既不透明又无协调”。

中国政府一直对此类批评不以为然,声称中国在海外的投资都是“开放与透明”的。北京还指责别人炒作中国的“债务陷阱”和贷款不透明,向中国泼脏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星期二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始终基于公开透明的原则同发展中国家开展投融资合作,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行事,尊重有关国家意愿,从来没有强迫任何一方借款,从未对任何国家逼债。

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提供的纾困贷款主要集中在中等收入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贷款总额高达中国海外放款总额的五分之四。而这些贷款无法如期偿还也将对中国各家银行的资金平衡表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对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困难则提供延期还款的办法。

目前,中国正在与赞比亚、加纳和斯里兰卡等国家进行债务重组谈判,但被批评阻碍谈判取得进展。北京作为回应,则呼吁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向这些国家提供债务救济。

多伦多华人交流群(置顶)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