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红利”:制度学与现实困境
中国“人口红利”快消失?专家呼吁探索“制度人口学”,引发网友热议
近日,一篇题为《中国需要“制度人口学”》的文章在舆论场引起广泛讨论。文章作者是一位北京大学著名计生专家,他指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人口数量治理模式十分片面,危害很大,不可持续。理想的制度文明体系能确保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家庭健康幸福的发展、人口优化持续的发展、社会团结和谐的发展。
文章引发了对中国生育率下降问题的关注。作者将0至14岁少儿人口定义为“后备人力资源”,15至59岁的青壮年人口称为“现实人力资源”,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则被定位为“可再开发的第三人力资源”。这种把人比喻成各种“资源”的说法引发网友争议,许多人表示感到寒心。
文章的核心焦虑在于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优势正在消退,需要想办法应对。作者提出两条建议:一是让大家生孩子,二是提高年轻人生活水平。但具体措施却未提及。唯一沾点边的建议是,对生了三胎以上的家庭“不予惩处”。
文章还批评当下社会对于人口问题的理解存在误解,并呼吁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此番论述再次引发网友质疑,许多人认为,中国人民的生育意愿下降与政府政策、经济压力、生活成本等因素有关,而这些问题才是真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作者曾于2015年预测全面放开二胎将导致未来四年的出生人口分别达到3540万、4995万、4025万、3540万,生育率将达到4.5,累计多出生9000万人。然而,实际情况与预测相差甚远,这也引发了网友对文章作者“神论”的质疑。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激烈讨论。专家呼吁探索“制度人口学”,但具体方案却未提及,令许多人感到困惑。更重要的是,将人口简单地归类为“资源”,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思路需要重新审视。只有真正承认人口问题复杂性,并以人为本,才能找到可持续的解决办法。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这位北京大学专家并非第一次引发关于人口问题的争议。他曾多次发表观点,强调中国人口红利消退的趋势,并主张通过政策手段引导生育率上升。他的论述往往带有强烈的“资源主义”色彩,将人口简单地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工具,而非拥有自主权和尊严的个体。
例如,他曾提出将未婚女性视为“潜在资源”,需要积极引导她们结婚生子,以保证人口数量增长。这种观点被许多人批评为忽视了女性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是一种对女性的物化和剥削。
此外,这位专家的预测记录也并非始终准确可靠。他曾预言全面放开二胎将导致生育率大幅上升,但实际情况与预测差距较大。这引发了一些人质疑其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理解这篇文章和作者观点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背景信息,以便更好地评估其论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