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医疗器械贸易战升级
中欧医疗器械贸易战升级:中国宣布对欧盟公司“对等”限制
为回应欧盟对中国医疗设备公共采购限制措施,中国财政部周日宣布将欧盟公司排除在超过人民币4500万元(约合530万欧元)的“大型医疗设备”公共订单之外。这一举措被中国称为“对等”措施,旨在反制欧盟此前针对中国公司的限制性政策。
据中国财政部发布的消息,这项措施于周日生效,涉及范围广泛的医疗器械,从假肢装置和零件到医疗机械、手术器械、内窥镜和人工器官。对于欧盟以外公司的投标,中国规定其中包含欧盟进口份额不得超过合同总额的50%。然而,中国财政部也强调,这一报复措施"不适用于只有从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才能满足采购要求的项目",已公布中标通知或中标结果的招标也不受限制措施的影响。
此前,欧洲联盟于6月20日宣布了对中国公司类似的措施,将中国公司排除在价值500万欧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公共订单之外,称其为促使中国“结束对欧盟生产的医疗设备的歧视”。
中国商务部一名发言人周日发布声明解释称,中国通过双边对话多次表示愿意在政府采购领域通过磋商、对话和双边安排妥善解决这些争端。但遗憾的是,尽管中方表现出了善意和诚意,但欧方仍希望坚持这条道路,采取限制性措施,设置新的保护主义壁垒。因此,中国被迫采取对等的限制性措施。
此举将进一步加剧中欧之间在贸易领域的紧张局势。双方将于本月在北京举行峰会,纪念双方建交50周年,但近年来中欧关系日益面临挑战。电动汽车、铁路工业、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多个经济领域都出现摩擦,欧盟决定采取更强硬态度,通过大量立法来更好地保护欧盟公司免受不公平竞争的侵害。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中欧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中欧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贸易摩擦、人权问题以及地缘政治竞争。虽然双方仍保持经济合作,但政治和安全领域上的分歧日益增加。
- 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性: 医疗器械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中国近年来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欧盟企业的关注,但也引发了竞争和担忧。
继续分析此事件的深远影响:
- 贸易战升级: 这项“对等”限制措施将进一步加剧中欧之间在医疗器械领域的贸易战。 这可能会导致两边企业成本上升,供应链中断,最终损害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 技术竞争加剧: 除了贸易领域,这场冲突还可能影响到中欧之间的科技竞争。双方都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此次限制措施可能会导致技术合作减少,甚至出现知识产权争端。
- 国际规则秩序受到冲击: 中欧之间在公共采购领域的“对等”限制措施违背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这种做法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效仿,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最终损害全球经济发展。
此外,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 双边对话的重要性: 这场冲突再次表明,加强中欧之间的双边对话和合作至关重要。双方应寻求共同利益,避免陷入零和博弈,并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
- 公共采购规则的可持续性: 公共采购领域应该更加透明、公正和可预测,以确保市场竞争公平,同时也能满足各国对医疗器械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需求。
**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