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医疗:慢节奏下的无奈感

加拿大医疗“慢节奏”:华人妈妈讲述带孩子看急诊的切身感受

加拿大被誉为拥有免费、先进的医疗体系,但同时也面临着医生和护士短缺的问题,患者需长期等待就医。一位在加拿大生活六年的华人母亲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慢节奏”医疗带来的无奈感。

小红书网友@燕子在加拿大发帖讲述了自己带孩子看急诊的切身感受。刚来加拿大不久的周五晚上,她的老三突然发烧,体温飙升至39.2℃。在国内,她会选择直接前往医院就医,半小时内就能见到医生。但在加拿大,她首先拨打了811进行症状咨询,被建议去walk-in诊所或急诊。由于walk-in诊所当天已满员,他们只能前往急诊。

深夜12点多,他们在挤满了各种病患的候诊区度过了漫长的两小时等待。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着名字,但他们的名字始终不见踪影。那种无力感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会击垮你,但之后,你会变得更坚强。”

凌晨六点多,他们终于被叫进诊室。医生诊断为普通病毒感染,叮嘱回家多喝水、多休息,按时吃退烧药。虽然是轻微疾病,但她心中仍涌现出酸楚的眼泪,那是紧绷一夜后的松懈感。

这位母亲感叹加拿大医疗体系免费、设备先进、医生专业,但这背后也隐藏着医生和护士不足的硬伤。家庭医生要等几周,大病甚至要等待几个月。急诊会优先处理生命危险的病人,像感冒发烧这样的“非紧急”患者,等待就是常态。

她逐渐明白了,加拿大医疗体系更强调预防、家庭护理、生命质量,而不是快速治疗。换句话说,他们不急,但前提是你得学会自己判断和照顾。这种节奏对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移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适应过程。

这位母亲最终接受了这个“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并成为家庭里的第一责任医生,提前备药、注意饮食和作息,把“健康”放在家庭计划的第一位。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特点和一些关键信息:

  • 多伦多急诊室排队等待时间长短: 根据不同医院、时间段和疾病类型,等待时间差异较大。一般来说,轻微症状的患者需要等2-4小时,严重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 加拿大家庭医生不足: 许多地区存在家庭医师短缺问题,导致很多居民难以预约到家庭医生就诊,只能依赖急诊室或walk-in诊所。
  • 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慢节奏”文化: 加拿大医疗体系更加注重预防、慢性病管理和整体健康,不像一些其他国家那样强调快速治疗。

以下是这位母亲进一步分享的一些观点:

她认为,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慢节奏”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 医生可以更仔细地诊断病情: 因为等待时间较长,医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了解病史和症状,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诊断。
  • 患者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长期等待的时间可以让患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并积极寻求改变。

然而,她也坦言,“慢节奏”医疗体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 心理压力大: 漫长的等待时间会让人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尤其当孩子生病时,这种心理压力更加沉重。
  • 难以融入当地生活: 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移民,需要花时间适应加拿大医疗体系的“慢节奏”,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

最后,这位母亲建议:

  • 新移民应该提前了解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特点,做好心理准备。
  • 可以尝试寻找一些社区资源,例如中文医学会或华人互助平台,获得更多信息和帮助。
  • 最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医疗保健,与医生进行沟通,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