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西山水库现“怪鱼”,专家称入侵物种
大连西山水库惊现“超大怪鱼” 专家证实为入侵物种埃及塘鲺
近日,中国大连市西山水库出现成群通体黝黑的“超大怪鱼”,引发市民关注。经专家鉴定,这些“怪鱼”确为原产非洲的埃及塘鲺,推测系有人违规放生所致。这种外来物种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会掠夺本土物种资源,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引起环保人士担忧。
当地市民王男日前在西山水库散步时,被水中一群游动的黑影吸引。仔细一看,竟是一群从未见过的大鱼成群结队地快速游动,数量至少有六、七条,其中最大的一条体长近一米,在阳光下泛着黝黑的光泽。 “最奇怪的是身上竟然没有鳞片”,王男设法捕获了一条体长超过50厘米的“怪鱼”,鱼身光滑无鳞,嘴边还长着多根“胡子”。通过手机搜索比对,王男震惊地发现这条鱼的外形特征与外来物种“埃及塘鲺”高度吻合。
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宏龙在仔细分析王男提供的影像数据后确认,该鱼种为革胡子鲇,也称埃及塘鲺、埃及胡子鲇、尖齿胡鲇。这种原产于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内陆水域的鱼类,属杂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昆虫等为食。李宏龙分析,王男在西山水库发现的埃及塘鲺应该是有人放生的,因为埃及塘鲺最适水温为25℃至30℃,尽管其适应性强,甚至可以在7℃至38℃的温度范围内生存,但是在大连地区难以自然越冬。
据了解,埃及塘鲺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埃及引入中国,养殖地区很多。由于养殖外逃、放生等原因,目前已出现在华南地区,甚至部分华东地区的自然淡水水系,还被证实能够在华南地区越冬、繁殖,并创建了野外种群。专家提醒公众要注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避免随意放生异种鱼类,以免造成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生态系统与生物入侵的复杂关系
埃及塘鲺的出现并非孤立事件,它只是众多入侵物种中的一例。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且难以预测的:
- 竞争资源: 外来物种常常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栖息地等资源,导致本土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 破坏食物链: 埃及塘鲺作为掠食者,其大量出现可能会对水域内的鱼类和其它生物造成威胁,扰乱原有的食物链结构。
- 传播疾病: 入侵物种可能携带新的病原体,对本地物种造成感染,甚至引发大规模疾病爆发。
- 改变环境: 一些入侵物种能够迅速繁殖并占据大量空间,改变水域的物理环境,例如底质、水流等,影响其他生物生存。
防治生物入侵的必要性与挑战
针对生物入侵的威胁,全球范围内都在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 严格监管外来物种的引入和运输: 加强对进口鱼类的检疫和管理,防止潜在危险物种进入本地水域。
- 公众教育和宣传: 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危害的认识,倡导理性养鱼、杜绝随意放生的行为。
-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定期监测外来物种在各地水域的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
-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通过人工种植等方式恢复受生物入侵影响的水域环境。
面对埃及塘鲺等外来物种入侵,还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才能有效防治其危害,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以下是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用户A: “这么大个鱼我都没见过!听说味道鲜美,可以考虑组织一下去西山水库钓鱼的活动了!”
用户B: “非洲来的?看来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是不是可以用它们来对付那些整天嚷嚷要进口外国货的中老年人。”
用户C: “终于找到解释为什么我家鱼塘里突然多了那么多怪鱼的原因啦!原来是他们从西山水库跑过来!”
用户D: “这么大的埃及塘鲺,难道不是一种新的、超级美味的食材?可以考虑卖给那些喜欢吃exotic food的人。”
用户E: “大连水库真是越来越热闹了,先是各种网红打卡点,现在还有非洲来的怪鱼。下次去西山水库散步,是不是可以直接租个潜水服?”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