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部门强化金融机构客户信息管理
为防洗钱,央行等三部门加强金融机构客户信息管理
为更好地预防和遏制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近日联合起草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管理办法》针对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时,加强信息收集和保存要求。其中,对于现金汇款、现钞兑换、票据兑付、实物贵金属买卖、销售各类金融产品等一次性金融服务,交易金额人民币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金融机构需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办法》未提及此前“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资金来源”的要求。此外,该《管理办法》还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使用电子化手段高质量保存客户资料及交易记录,并将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
对于电子化信息保存, 《管理办法》提出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的明确要求。
此举旨在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稳定。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洗钱和恐怖融资: 这是两类严重的金融犯罪。洗钱是指通过合法途径掩盖犯罪所得的来源;而恐怖融资则是为恐怖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的行为。
- 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 这是一项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旨在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并评估客户的潜在风险。
本次《管理办法》将如何具体实施?
- 加强信息收集和保存要求: 针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更加严格地收集和保存客户信息,包括身份资料、交易记录等。
- 提高电子化保存标准: 未来将逐步实现以电子化方式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的明确要求。这有助于提升数据安全性、便捷性和查询效率。
- 延长保存期限: 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需自业务关系或交易结束后至少保存10年,这为调查和追查金融犯罪提供更长的时效保障。
《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和个人有何影响?
- 金融机构: 需要加大投入,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 个人: 在进行特定类型的金融服务时,需要准备好相关身份证明文件,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尽职调查。
此次《管理办法》发布旨在实现哪些目标?
- 提高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
-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稳定,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