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红:爱国背后的焦虑与悲剧

“爱国”的另一面:小粉红选择性关注、幸灾乐祸背后的焦虑与悲剧

近年来,网络舆论场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那些平日高举“爱国”旗帜的小粉红,似乎对本国人遭遇困境时表现出冷漠和回避,反而热衷于关注海外灾难的热闹。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种选择性关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泰缅边境电诈案牵涉中国人的利益,但小粉红却避而不见,转而聚焦加州山火。他们把“中国”挂在嘴边,却对本国人有难视而不见,反倒是对美国人受灾幸灾乐祸,这种心态或许并非偶然,而是主动筛选信息的一种方式。

他们回避那些可能让自己感到尴尬不适的信息,转而去寻求那些有“爽点”的新闻,哪怕这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自恋,他们寻找一切能证明“我们比他们好”的例证,而自己作为“我们”的一分子也与有荣焉,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爱国”并不只是“爱本国”,常常也总意味着“踩别国”。

这种心态源于对表现得自身如何更强的一种渴望。就像是一个争强好胜要面子的人,不管怎样都要在人前争一口气,当然要“自家争好”——集体的面子,就是自己的面子。面对尴尬的事件,他们选择回避,而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让他们获得虚荣感的新闻上。

这种自我膨胀和缺乏共情能力的背后,是社会个体在“大脱嵌”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与悲剧。许多人从原生家庭等小共同体中挣脱出来,却在面对社会制度不完善时感到迷茫和无力。他们转身拥抱那个伟光正的大共同体,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但却拒绝自我审视、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这种现状或许可以理解,但它也意味着“开眼看世界”变成了自恋地照镜子。他们不仅对自身的不足视而不见,对他者也不感兴趣,只是以恐惧和轻蔑的眼光打量着外部世界。最终,这将导致自我设限,与广阔无缘。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未来,走向理性、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