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德机器人:国产替代,双碳新赛道

斯坦德机器人:从订单攻坚战到国产替代之路

工业级智能机器人行业近年炙手可热,资本纷纷涌入,但产品硬件已趋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斯坦德机器人创始人王永锟带领团队经历了“至暗时刻”,最终走出困境,实现华丽转身。

2020年,17笔亿元级融资成为工业级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标志,斯坦德也从中受益。然而,疫情带来的供应链风险让公司陷入绝境。零部件被卡在日本,工厂停摆数月,半成品堆积如山,回款中断,现金流告急。王永锟曾多次在马路边爆哭,技术出身的他感受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

关键时刻,政府、供应商和朋友们伸出援手,帮助斯坦德获得4000多万融资性现金净流入,渡过难关。此后,公司大力开展国产替代,核心零部件激光雷达摆脱了国外供应商掣肘。同时,斯坦德拿到了小米汽车工厂的订单,并获得了小米投资团队的认可,成功拿到C轮融资。

如今,斯坦德已成为具备在单一模拟场景中调度超过2000台机器人能力的公司之一,并推出了首款人形具身智能机器人DARWIN和新一代协同系统RoboVerse。从订单攻坚战到国产替代之路,王永锟将企业命运与国家高端制造的齿轮紧密结合。

早在1986年,哈工大就成立机器人研究所,成功研制我国首台点焊机器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机器人人才。斯坦德公司诞生之际,正值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王永锟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将研发灵感植入工业级智能机器人领域。

他押注5G通信设备需求攻克华为供应链、跟随国家战略进军半导体行业、并在“双碳”东风下踏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王永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绑定,体现出深厚的“中国制造”情怀。

从贫困家庭出身的王永锟,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持续反哺母校国华纪念中学,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关注学生生活,体现出对集体力量的理解和尊重。

这位34岁的年轻CEO将个人生活暂放一边,专注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企业长存和社会价值。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斯坦德机器人的故事只是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众多案例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升级,并积极投入研发和创新。

以下是一些你需要了解的关键背景:

  • 中国制造2025: 该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国的装备制造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机器人就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 “双碳”目标: 中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这也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绿色发展领域带来了机遇。
  • 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 中国正在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领军者,与国际巨头展开激烈竞争。

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斯坦德机器人的故事以及其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