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吐槽惹争议?言行需谨慎!

工作不顺心情难舒?朋友圈吐槽引争议!法院:言行需谨慎

在职场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令人沮丧的事情。面对挫折和压力,有些人会选择在社交平台上抒发情绪,但这样的行为究竟是否妥当呢?近年来,一系列案例表明,朋友圈看似私密的空间,也可能成为法律纠纷的导火索。

近日,一则关于“员工因朋友圈吐槽被开除”的案例引发关注。北京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徐某某在2018年9月27日于微信朋友圈发表言论:“在办公室抽烟的人是傻*么?怎么还不去死……实名制诅咒你全家”。此举触犯了公司员工手册中“辱骂、诽谤、威胁、恐吓”等行为的规定,最终导致其被解除劳动关系。

徐某某认为自己是在劝阻领导吸烟的行为,并上诉称公司未惩处吸烟者反而处理自己,存在过错。然而,法院经过审理后维持原判,理由是:徐某某在朋友圈发表的言论已超出了“用语不文明”的行为范围,属于辱骂他人的不当言论,构成公司规章制度中的严重违纪行为。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一位名叫小叶的员工深夜发朋友圈,用恶劣语言人身攻击女同事,导致其被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也有老板杨女士因与离职员工发生工资纠纷,在朋友圈发布含该员工个人隐私的聊天截图,最终被判处公开道歉并承担律师费。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言行举止需谨慎。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尽量通过理性沟通、寻求公司帮助等正规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在朋友圈上发布情绪化的言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法律对于网络言论的界定:

中国法律对网络言论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例如,《刑法》中规定了侮辱、诽谤等行为的罪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则明确要求提供公共网络信息的个人或组织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发布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信息。

公司规章制度的效力:

除了法律法规外,公司内部也可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例如,许多公司会要求员工在社交媒体上保持谨慎言行,不得泄露公司机密或发表损害公司声誉的言论。

名誉权和隐私权保护: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他人个人信息或负面评价,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后果的严峻性:

一旦因朋友圈言行导致法律纠纷,后果可能非常严重。除了面临经济损失、声誉受损外,也可能被限制出行、甚至被刑事拘留。

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言行举止需谨慎。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尽量通过理性沟通、寻求公司帮助等正规途径解决问题,避免在朋友圈上发布情绪化的言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