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思量,“赢麻体”横行止

“赢麻体”横行舆论场:官媒发声讨伐,需治本思量

近日,《北京日报》客户端刊发题为“动辄‘赢麻了’!岂能任流量逻辑操纵舆论场”的文章,直指当下舆论场中盛行的“赢麻体”,引发热议。文章指出,“赢麻体”并非单纯的网络流行语,而是披着正能量外衣的造谣行为,其怪诞离谱、荒腔走板,拉低国人智商,损害中国国际形象。

“赢麻体”泛滥已久,无论中美贸易战、科技竞争,还是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甚至印巴冲突,都能在一些自媒体上看到“我们赢麻了”的标语。这种幼稚、离奇的舆论图景,令人担忧。

值得点赞的是,《北京日报》客户端敢于发出讨伐“赢麻体”的声音,但文章对“赢麻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分析不足,对策建议也存在失焦之嫌。

究其根源,“赢麻体”并非民间首创,而是浮夸、虚骄的舆论生态在民间的变体与回响。主流媒体应以探求、报道真相为至高追求,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同时,官方媒体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平衡的资讯,避免“赢麻体”趁虚而入。

此外,国民心理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但民间舆论中却充斥着好勇斗狠、喊打喊杀的气氛,反映了部分国人对过去屈辱历史记忆的沉重影响。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真正杜绝“赢麻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刚健理性、开放包容的舆论生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赢麻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除了单纯的口号喊叫,“赢麻体”还可能包含夸大其词、拔高事件、扭曲事实等行为。例如,将一场外交谈判的结果描述成彻底的胜利,即使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夸大至无理,掩盖自身存在的问题。

  • “赢麻体”背后的利益链: 某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和获取收益,故意制造“赢麻体”,引导读者情绪,甚至进行价值观绑架。分析这些背后利益驱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赢麻体”。

  • 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存在认知差异,更容易被“赢麻体”这类情绪化的言论所影响。我们需要提升自身辨别能力,避免被单方面的信息所左右。

只有深入了解“赢麻体”的多样性表现形式、背后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及国际舆论环境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危害,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赢麻体”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反映了部分人群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情绪,也暴露了部分媒体平台追求流量的弊端。我们要警惕“赢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问题的根源,从意识形态建设、舆论引导、媒体责任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健康的舆论环境。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