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胁对汽车、芯片和药品征收高关税
特朗普威胁对汽车、制药和芯片进口征收25%关税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二表示,他计划对汽车、半导体和药品进口征收高达25%的关税。这是他在一系列贸易政策中最新的一步,旨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特朗普先前已于上周五宣布,汽车进口关税将于4月2日生效,届时他的内阁成员将向他提交有关各种进口关税方案的报告。
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批评外国市场对美国汽车出口的不公平待遇。例如,欧盟对汽车进口征收10%的关税,是美国2.5%的乘用车进口关税率的四倍。尽管如此,美国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以外国家进口皮卡车的关税为25%,这使得这些车辆对于底特律汽车制造商来说非常有利可图。
欧盟贸易主管马罗斯·谢夫科维奇将于周三前往华盛顿与美国官员会晤,包括商务部长霍华德·卢茨尼克、特朗普提名的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以及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讨论特朗普威胁实施的各种关税。
当被问及欧盟能否避免对等关税时,特朗普重申了他的说法,声称欧盟已表示将降低对美国汽车的关税至美国水平,尽管欧盟立法者对此予以否认。他表示他会敦促欧盟官员增加美国汽车和其他产品的进口量。
除了汽车外,特朗普还宣布,药品和半导体芯片也将面临25%或更高的关税,并且在一年内将大幅提高。他没有提供这些关税生效日期,并表示他想为制药和芯片制造商留出时间,以便在美国建立工厂以避免关税。
自当选以来,特朗普已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10%的关税,理由是中方未能停止芬太尼走私。他还在一段时间后推迟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以外国家非能源产品的25%关税。他还宣布,从3月12日起将对所有进口钢材和铝材征收25%的关税,取消了对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和其他贸易伙伴的豁免。他还表示,这些关税将适用于数百种由钢和铝制成的下游产品,例如电线管、推土机刀片等。
上周,特朗普指示他的经济团队制定计划,对每个国家产品的每一项商品实施与该国关税率相匹配的对等关税。
2018年和2019年期间,特朗普首次任期内也曾威胁过对汽车征收25%的关税,当时商务部对汽车进口进行了国家安全调查,并发现它们削弱了美国国内工业基础。最终,特朗普没有采取行动,允许来自该调查的关税授权到期。但部分用于2018年调查的研究可能被重复使用或更新,作为一项新的汽车关税努力的一部分。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美国对贸易的立场: 特朗普政府一直主张“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旨在通过提高关税和限制进口来保护美国产业和就业岗位。
- 全球贸易格局: 世界贸易体系高度复杂,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各种贸易协议和关系。对一个特定商品征收关税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反向影响,可能会引发贸易战和经济衰退。
- 汽车工业的重要性: 汽车行业是美国重要的产业支柱,其发展与数百万个就业岗位息息相关。
特朗普威胁的新关税政策将对全球贸易格局造成重大冲击,也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 欧盟的反制措施: 欧盟已经表明会采取反制措施应对美国的关税,例如对美国产品征收同样高的关税,这可能会损害美欧两国的经济利益。
-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升级: 中国和美国之间已存在一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矛盾,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 汽车制造商的困境: 美国汽车制造商可能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同时,来自其他国家的汽车进口也将变得更加昂贵,从而推高消费者购买价格。
- 美国消费者的负担增加: 随着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美国消费者将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这可能会降低他们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 支持者认为: 关税可以保护美国产业和就业岗位,并减少贸易逆差。
- 反对者则指出: 关税会导致价格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引发贸易战,最终伤害美国的经济发展。
未来如何发展尚不明确,但特朗普的新关税政策无疑将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特朗普威胁对汽车、制药和芯片进口征收25%关税(续)
特朗普表示,这些新的关税政策旨在保护美国就业岗位,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并使贸易更加公平。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些关税最终会如何影响美国的消费者、企业和经济整体。
一些经济学家警告称,这些关税可能会引发全球贸易战,损害世界经济增长。他们还指出,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将加剧通货膨胀,并减少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此外,这些关税可能会导致美国公司成本增加,从而削弱其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 "真是太棒了!这下电动汽车的价格可以涨到普通人买不起的程度了!"
- "终于能看到Made in USA的药品和芯片了?期待价格不那么 '美国特色' 的水平。"
- "我可不想在未来看到" 美国制造 "的车子,因为它们可能是由机器人组装而成的。"
- "看来特朗普又想把贸易战当成他的政治筹码了。反正那些受影响的普通人不是他的选民吧!"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