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海外遇“扫黑”新骗局
留学生海外“扫黑”成新骗局!假冒中国机构诈骗近百万加元
近年来,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一种新的网络诈骗手段悄然兴起,其套路隐蔽、手法残忍,令许多年轻人深陷绝望之中。
据报道,一名在加拿大安省圭尔夫求学的20多岁女留学生,因为接了一通自称“加拿大税务局”的电话,被骗走高达19.3万加元。骗子先声称其涉嫌与中国广东省的一家公司有关联并欠下中国税款,随后将其“转接”给冒充中国警方和检察官的人,谎称她涉及一起跨国洗钱案,并恐吓“如果不支付‘保释金’将会被遣返回国。” 骗子指示她将巨额资金汇至新加坡账户,总计19.3万加元。
类似的诈骗案例并非孤例。去年,一位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自述,自己被骗子"精神控制+远程监控"、持续长达三个月的噩梦经历,最终被骗走40多万人民币。她描述道:“我自责、害怕、恐惧,甚至不敢面对手机和电脑,一听到手机铃声响起就特别害怕,仿佛下一秒就会被骗子缠上......”
这些案例揭开了网络诈骗背后的险恶套路:
- 假冒运营商+中领馆: 称受害者名下手机号涉诈骗,身份被盗用,必须“配合调查”,并要求缴纳巨额担保金。
- 假包裹通知+国内公安: 虚构包裹牵涉走私、贩毒、洗钱等严重罪名,要求配合远程笔录并冻结资金。
- 视频连线施压: 骗子假扮警察、检察官,全程视频对话制造恐慌,逼迫其缴纳“保证金”。更可怕的是,骗子还会诱导受害者自愿断联、卸载社交软件,不联系家人,营造“只有我们能帮你”的孤立情境。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留学生群体,年龄小、经验少、法律意识薄弱,自然成了“精准收割”的目标。中驻加大使领与加拿大警方均已发出多次警告针对这类骗局,提醒广大留学生提高警惕。
以下是一些防范诈骗的建议:
- 提高警惕: 对任何自称代表政府或执法机关的来电或其他通讯方式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对方索要金钱或个人信息时。
- 核实身份: 不要轻信对方的言语,要求他们出示官方证件进行核实。
- 拒绝透露个人信息: 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
- 多沟通、多思考: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朋友或信任的人交流,寻求帮助和建议。
- 报警处理: 如不幸被骗,应第一时间联系当地警方(911)及加拿大反诈骗中心(1‑888‑495‑8501)。
每一份善意的提醒,或许都能帮一个年轻人逃过一场灾难。##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这段文字旨在揭露留学生海外“扫黑”骗局的危害,提醒大家提高警惕。然而,想要真正理解和防范这类诈骗,还需要深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1. 留学生群体特点: 年轻、经验少、缺乏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更容易成为诈骗的目标。他们通常背井离乡求学,与家人朋友相隔甚远,更容易受到情感操控和心理压力。
2. 诈骗手段进化: 随着科技发展,诈骗分子使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欺骗,例如利用网络视频、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更逼真地伪造身份,更容易蒙蔽受害者。
3. 海外安全环境复杂: 留学生身处一个新的环境,可能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挑战,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增加被骗的风险。
4. 相关机构应对措施: 加拿大政府和中加两国驻外机构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打击这类诈骗行为,例如发布警示公告、加强执法力度、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等等。
5. 个人防范意识提升: 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留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危险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自身安全。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