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尖叫停产后逆势走红
“史上最难喝饮料”红色尖叫停产后逆势走红!
曾经被封为“最难喝饮料”的农夫山泉“红色尖叫”,在2023年宣布停产后,竟然发生了身价逆势上涨的怪象。二手平台上,一些商家正在以48-88元人民币一瓶的价格售卖快过期的“红色尖叫”饮料,甚至有标价68元的商家表示,“红色尖叫”不生产了,为最后一批,是稀罕物!
“红色尖叫”的主要作用是补充电解质,曾荣登网“史上最难喝饮料TOP5”榜单。网友对其味道描述,“像喝了一口黄河水掺辣椒沫”“雨后腐烂草根的气息”“酸烟灰水兑了中药汁”,让人闻之却步。然而,如今这款“怪味”饮品竟然出现溢价超13倍的怪象,期限越短,价格越高。
对此,一些陆媒分析认为,主因来自“停产稀缺性+猎奇消费心理”。年轻人存在“社交货币焦虑”,朋友圈晒出红色尖叫瓶配上“求勇气”文案,收获点赞远超普通奶茶,“没喝过红尖叫,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狠人?”,这种猎奇和话题效应也推波助澜了红色的尖叫的炒作。
这件新闻不禁让人思考,在当下消费市场中,稀缺性和话题性是否成为了“流量密码”?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1. “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市场经济中,稀缺性和话题性往往被企业利用来制造“饥饿营销”,吸引消费者购买。比如限量版产品、网红爆款等,即使品质不佳,也能因为供不应求和热度炒作而产生溢价。
2. 网络文化的影响力: 当今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现个性和价值观,追逐潮流和“社群认同”。猎奇消费、话题营销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传播。
3. “流量密码”的争议: 稀缺性和话题性是否能成为长久有效的“流量密码”值得商榷。过度的炒作容易导致市场疲软,消费者审美疲劳。真正优质的产品最终还是依靠自身价值赢得口碑和市场。
红色尖叫的例子或许可以看作是当下消费市场的缩影:
- 稀缺性驱动价格上涨: 停产后的“红色尖叫”因为稀缺性而被炒高,这说明在消费者心目中,稀缺性本身就带有附加价值,即使商品品质存在争议。
- 话题营销引爆关注: "猎奇消费"和“社交货币焦虑”推动了“红色尖叫”的热度,其独特口感和“怪味”成为了话题焦点,吸引了大量流量和关注。
然而,这种现象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 过度的炒作是否会误导消费者判断?
- “流量密码”能否成为长久发展的市场策略?
- 企业应如何平衡话题营销与产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