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式执法”引争议 财政困难难解民忧
“罚款式执法”成热词 民众怨声载道
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地方财政紧张背景下,“罚款式执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交通、城管、市监等部门频繁上阵,不仅检查频率增加,罚款额度也屡创新高,引发社会强烈不满。
多位受访者向本台表示,一些高速路段收费甚至悄然翻倍,许多民众认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便想通过“罚款”方式获取收入,“只要政府缺钱,就想办法开罚单”,成为不少人的共识。 广东深圳居民崔冠武就坦言,地方财政紧张已成普遍现象,执法部门被动员“创收”:“现在地方政府没钱了,买地收入少了,财政根本扛不住,就只好交警、城管、环卫都出来搞罚款。现在动不动就罚钱,老百姓真是吃不消。”
他举例说,前几天他看到一个年轻人骑电动车没戴头盔就被罚了两千块,“现在交警规定,电动车只要载人、载物,就是罚两千!两千块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费啊。越罚越狠。”
城管执法也引发争议。江苏苏州居民苏强告诉本台,尽管国务院去年已将小商小贩、流动摊贩从“文明城市”考核中剔除,试图减少城管执法干预,但实际执行并未跟上:“现在对小贩每次罚二十块,看上去没那么狠,但你可以继续摆摊,就好像交‘保护费’一样。在其他城市更夸张,要交八百、一千二,那摆摊能赚几个钱?” 他补充道:“这不是管理,是打压。你看着没钱收税,就对这些小老百姓下手。”
类似情况并非孤立事件。根据法治日报网站去年12月24日报道,江苏盐城市一名农民因售羊获利180元,竟被大丰区市场监管局罚款10万元。案件引发舆论哗然后,监管局最终将罚款降为1万元。除个体户、摊贩外,不少中小企业也成为高频执法的对象。山东一家民营公司在2021至2023年三年内,累计遭遇上百次行政检查,经营几近瘫痪。
中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国非税收入高达4.47万亿元,比前一年增长25.4%。非税收入,包括各类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款,已成为地方财政的关键来源。 针对企业反弹情绪和民间舆论压力,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1月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企业接受检查的频率不得超过每三个月一次,并要求流程规范化。此后,司法部也启动全国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四类问题。
然而,受访者普遍反映,现实中的执法行为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企业受罚频繁,普通居民也难以幸免。过路费、跨区执法罚款、强制消防器材等等手段无奇不有。 贵州旅行的上海居民郑先生告诉记者,过路费由原来的每公里5毛钱涨至一元钱,景区门票原本优惠60岁以上,现在提高至65岁。
长沙网民张晓农透露,他朋友经营一家制衣厂,最近先是被消防部门强制要求购买新款逃生软梯等器材,不买就被罚。接着又遭湖南省外的警察以“商品涉嫌侵权”为由远程执法,最终被罚款50多万元。“什么叫远洋执法?你说我朋友在长沙,湖北警察跑过来说产品侵权,哪有这种道理?”
河北廊坊一位退休教师王女士也无奈地说:“原来一瓶煤气70块,现在要换政府指定的新罐,一个140块,不换不给气。你说这不是强制消费吗?”据澎湃新闻调查,今年多个省份的非税收入增幅甚至超过100%,包括河北、湖北、陕西在内的地方政府并未公布具体罚没收入明细,信息不透明问题也引发质疑。
“罚款式执法”成热词 民众怨声载道 (续)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地方财政面临困境已成为近些年普遍现象。为了弥补收入短缺,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行政处罚和收费,导致“罚款式执法”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现象不仅引发民众广泛不满,也对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规范行政检查和收费行为,但实际执行情况仍存在较大差距。 地方政府的“创收压力”依然较大,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也难以完全摆脱政治目标的影响,导致“罚款式执法”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具体来看:
- 地方财政困难加剧了“罚款文化”: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将目光投向行政处罚和收费方面。尽管中央明确要求规范行政检查和收费行为,但地方政府的压力依然很大,导致执法部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以做到真正公平公正。
- “权力寻租”现象仍存: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个人利益,会故意制造违规行为,然后通过罚款的方式获得好处。这种权力寻租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信誉。
民间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罚款式执法”问题表达强烈担忧:
- 企业经营困难: 频繁的行政检查和罚款行为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因为受到打击而倒闭。
- 老百姓生活压力大: 许多普通民众也成为“罚款式执法”的对象。过路费、城管执法、消防器材强制购买等各种收费方式,让老百姓感到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下一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 加强财政监管机制: 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的监管力度,防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行政处罚和收费来解决财政困难问题。
- 完善法律法规: 现有法律法规对于“罚款式执法”的界定和处罚不够明确,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法律依规性。
- 加强社会监督: 鼓励媒体、民间组织等多方力量开展对行政检查和收费行为的监督,推动政府更加透明公正地执行相关政策。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