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联合国针锋相对 乌克兰冲突再添变数
美中在联合国就乌克兰问题激烈对峙,指责对方助长冲突
本周五,美国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会议上展开了激烈争辩,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为俄乌战争的火上浇油。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理代表谢伊指出,中国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这些产品助长了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基础,使其能够对乌克兰发动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她强调,“面对每天都能在俄罗斯用来对付乌克兰的无人机、武器和车辆中发现中国生产的零部件,北京声称对军民两用产品实施了严格的出口管制的说法不攻自破。” 谢伊呼吁所有国家,特别是中国,停止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产品。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则反驳美国的说法,他强调“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中国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武器,始终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包括无人机出口。” 耿爽表示,中方深表忧虑和痛心对俄乌持续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设施损毁,敦促双方展现最大程度克制,切实遵守国际人道法。他批评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甩锅推责、制造对立”,并呼吁美方停止这种做法,为停火止战、劝和促谈做出切实的努力。
路透社此前报道称,中国制造的发动机以“工业冷却装置”为名,通过第三方公司输往俄罗斯一家国有无人机制造商,以规避西方制裁。美国驻北约大使惠特克则警告称,如果俄方拒绝和平解决方案,中国可能会因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而面临后果,并呼吁中国为其在战场上发生的杀戮行为承担责任。
此外,美国总统川普也表示正在考虑对俄罗斯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包括针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
这场美中在联合国舞台上的激烈辩论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的多元立场以及围绕中国角色的争议。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乌克兰战争背景: 俄乌冲突始于2014年,但爆发规模更大的战争始于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这场战争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影响力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
- 国际社会立场多样化: 不同国家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和立场截然不同。一些国家支持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一些国家则保持中立立场;一些国家则站在俄罗斯一边,甚至提供武器支持。
- 中国角色争议: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拥有常任理事国地位的国家,中国的立场在俄乌战争中备受关注。部分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助长了冲突升级,而中国则强调自己坚持和平解决冲突的立场,并呼吁各方展现克制。
- 军民两用产品: “军民两用产品”是指可以用于军事和民用的技术、设备或材料。这种产品的出口往往引发争议,因为它们可能被用于军事目的,加剧冲突。
美中在联合国辩论的深层意义:
这场辩论不仅仅是双方对乌克兰问题的观点不同,更反映了国际秩序正在经历变革的时代特征。
- 多极世界格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全球影响力的扩大,国际舞台不再仅仅由美西方主导。中美在联合国舞台上激烈交锋,预示着未来国际事务将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 规则体系挑战: 美国试图通过谴责中国,维护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体系。而中国则试图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构建新的国际秩序。
- 意识形态博弈: 美中之间不仅存在现实利益上的冲突,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制度理念。这场辩论也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