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严打入籍前隐瞒行为,华人需警惕
"拿现金少报税" 或成华人社区的致命风险!美国司法部严打入籍前隐瞒行为,绿卡、公民身份不保
在美国华人社区,“拿现金、少报税”一直是一种公开的秘密,许多人认为金额不大、习惯成风。有些人甚至觉得只要过了入籍关,就高枕无忧。然而,近期美国司法部(DOJ)的一系列动作正在打破这种侥幸心理。
“轻微税务欺诈” 竟成取消国籍理由
今年三月,美国媒体曝光了一个罕见案例:休斯顿一名60多岁的会计师Vanessa Ben在2017-2018年通过移民局面试顺利入籍。她在面试中被问及是否曾经犯罪,她回答“没有”,很快获得了公民身份。但仅仅一年后,她因在入籍前提交过一份虚假的纳税申报表被调查:她少报收入,骗取了7,712美元退税。虽然她认罪、补缴罚款并服刑12个月,司法部仍在今年向法院请求撤销她的公民身份。
这起案例揭示了一个严峻的趋势:过去,“轻微税务欺诈”极少成为“取消国籍”的理由,但DOJ的态度正在悄然转向。Bloomberg Law报道指出,DOJ的民事部在近期指令中,将撤销未经合法取得或申请中“隐瞒实质信息”的行为作为优先层级之一,明确包括税务欺诈。即使是入籍后发生、未被控的轻微虚假行为,也可能被作为撤籍依据。
华人社区面临新挑战
华盛顿邮报记者指出,司法部已发布内部备忘录,要求民事部门优先推进若干撤籍案件。DOJ公民身份撤销程序在打击恐怖、暴力犯罪之外,如今清晰添加了金融、医保、税务欺诈等领域。 纽约邮报进一步指出,当局的首例撤籍行动即涉及一名英国出生的美国退伍军人 Elliott Duke,因为他未披露自己涉及儿童色情犯罪,被迅速撤销公民权。
从历史看,美国撤销国籍案件在麦卡锡时代达到高峰,之后减少至年均个位数。如今再度成为执法焦点,显然是政策的再硬化。法律专家指出,现在司法部减少了撤籍案件在法律程序中的保障——这些“民事撤籍”案件中,个人可能没有律师、举证要求较低,判决程序扁平化,实属大变革。
在美国,华人从事的行业中餐馆、美甲店、超市、卡车运输等,现金收入比例偏高。部分商家和个人习惯于:现金收入“只报一部分”;雇佣员工付现金,不报税;通过“小额分散存款”规避银行申报。过去,这些行为最多被视为税务违规,一般通过罚款或补税解决。但现在,一旦追溯到入籍申请前的“良好道德品质”审查,可能直接演变成,“撤销国籍”的严重后果。
换句话说:不仅钱要吐出来,绿卡、公民身份也可能不保。
最近事实一再证明,入籍并不是身份“保险箱”,一旦有虚假或欺诈行为,即使发生在取得公民资格之前,DOJ仍可启动撤销程序。
**华人社区需警惕风险,切勿侥幸心理。加强税务意识,诚信纳税,才是维护自身权益、稳定未来生活的关键。 **##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美国入籍申请过程中,诚信和道德品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法律法规要求外,移民局还会评估申请人的良好行为记录、纳税情况以及社会贡献等因素。一旦发现任何虚假陈述或欺诈行为,不仅会面临严厉的罚款和刑罚,甚至可能导致绿卡或公民身份被撤销。
深层次理解:
- "良好道德品质" 的定义: 美国移民法中对“良好道德品质”没有明确的界定,但这通常包含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等方面的表现。
- DOJ 民事撤销程序: 该程序针对的是在入籍申请阶段或之后,被发现有重大欺诈行为的人士。该程序相对简单,对申请人要求较低,但后果却非常严重。
华人社区的特殊情况:
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华裔可能对美国法律法规不熟悉,或者存在侥幸心理,从而误以为“轻微税务欺诈”不会带来太大后果。然而,随着司法部的行动力度加大,这种侥幸心理将不再有效。
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 严格遵守美国税法: 认真申报所有收入,避免任何形式的税务欺诈行为。
- 诚实回答移民局问题: 在入籍申请过程中,要如实填写所有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
- 寻求专业法律咨询: 对于复杂的税务或移民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律师或会计师,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记住:
诚信是获得美国永久居留身份和公民身份的关键。切勿轻视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合法合规地融入美国社会。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