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更新引发家长热议
"颠覆性修改"还是学术考证?语文教材引发家长热议
最近,“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话题在一些平台火爆,视频截图显示部分语文教材内容被指出现“颠覆性修改”,如将“后羿射日”改为“羿射九日”、“凿壁偷光”改为“借光”,引发家长担忧和争议。记者调查发现,所谓“颠覆性修改”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表示,比如“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两种说法都有出处,教材中保留了“盗钟”的原始出处说明,教学时会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让学生明白语言在传播过程中是会变化的。而“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教材修改是为了体现学术进步,并会在教学中向学生解释更名的原因。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两肋插刀”、“两肋岔道”混淆一事,施玉洁老师指出,“两肋插刀”出自民间侠义故事,“岔道”的说法源于《隋唐演义》里秦琼典故,两者语境不同,网络将它们混为一谈是误读。教材修改“司马光砸缸”为“砸瓮”,也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原文,但同时会在注释中标注原文,兼顾普及性和准确性。“后羿射日”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已改为“羿射九日”,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对于一些“颠覆性修改”的解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担忧的是,“掩耳盗铃”、“凿壁偷光”等说法并非“约定俗成”的俗语,而是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的经典表达,现代人不能仅凭当下理解就扭转传统。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性和语言能力把握。
施玉洁老师认为,教材修改既要保证文化传承不走样,又要接纳语言的自然变化,避免过度“咬文嚼字”。她提出,在学术和教育领域需认真考证,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造成误解,就应接纳语言的自然变化。
这波“辅导翻车”热引发了家长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研究之间平衡问题的思考:当流传千年的经典表达遭遇现代研究的“修正”,如何找到平衡点?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一下以下几个概念:
- “颠覆性修改”: 指的是一些自媒体将教材的微调描述为对传统文化表达的彻底改变,引发了家长的担忧。
- 学术考证: 是指在研究和传播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事实证据和逻辑推理,以求准确性和可靠性。
- “约定俗成”: 指的是长期以来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习惯用语或表达方式。
继续写的内容: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教材修改应该既要传承经典文化,又要适应时代发展,两者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过度强调“颠覆性修改”,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贬低和误解;而一味坚持“约定俗成”的说法,则会阻碍学术进步和语言的自然演变。
在实际操作中,教材编纂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学术考证: 在进行任何修改时,都要遵循严谨的学术考证方法,收集充分证据,并对修改的原因进行清晰的说明。
- 兼顾传承与创新: 保留经典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使其更加生动、贴近时代。
- 注重语言规范: 在修改过程中,要遵循汉语语法规则和表达规范,避免出现混乱或误解。
- 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教材修改背后的原因和目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家长在面对教材修改时,也应该保持理性态度:
-
多方获取信息: 不要仅仅依靠网络传言,要多了解官方发布的教材相关信息和教育专家们的观点。
-
与教师沟通: 及时与孩子的语文老师进行交流,了解教材修改的目的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孩子学习。
-
鼓励思考批判: 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或反对。
总之,“颠覆性修改”还是学术考证?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分析,以理服人,找到平衡点,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