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洪灾引发对城市发展和责任追责的反思

郑州地铁5号线洪灾引爆追责风暴:海绵城市成豆腐渣?专家吁重塑城市交通

华盛顿 - 中国郑州近期遭遇严重暴雨引发洪灾,地铁5号线被困乘客的视频曝光,触及公众神经。12名乘客丧生,大批乘客陷入险境,引爆了对地方政府责任和地铁发展的反思。

多位目击者描述了令人心寒的经历:车厢内水涨势凶猛,最终淹没到脖子深,缺氧、恐惧情绪弥漫,人们甚至通过手机向家人告别。由于信息管控,这些灾难性报道一度被封杀,唯有获救乘客的叙述才得以传播。然而,“正能量”言论反而激发更多公众对地方政府追责的呼声。

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郑州当局在这次地铁事故负有责任。首先是在气象部门发布强降雨警报后未立即宣布地铁停运;其次是特大洪水来临前没有加固地铁入口防水设施;最后,所谓“海绵城市”工程可能存在严重问题,形同豆腐渣工程。官方公布的伤亡数字被许多郑州居民质疑,认为实际数字远高于官方发布的数据。

郑州市自2017年起投入巨资建设“海绵城市”,目标是应对200年一遇的洪水灾害。然而这次洪灾测试显示,“海绵城市”项目完全不及格,甚至连50年一遇的水灾都无法应对。官方称此次强降雨量为千年一遇,但有专家指出,实际降雨量还不及1975年河南板桥洪灾的降雨量。

郑州地铁事故也引起国际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引述纽约大学交通专家莎拉·考夫曼的话称,“这太可怕了”。极端天气因气候变化提前到来,原本应在未来百年后发生的暴风雨“有可能明天就来了”。文章指出,虽然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大都市的地铁系统已经加强防洪能力,但郑州地铁的遭遇表明即使最先进的系统也可能不堪一击。

美国乘客权益组织“乘客联盟”执行董事贝琪·普朗姆表示,“问题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我们城市和州所能解决的范围。”一些专家提出,随着更多极端洪灾的到来,永远保护地铁是不可能的。他们呼吁人类应该更加重视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发展。

墨西哥城交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贝尔纳多·巴兰达·塞普尔韦达表示,“我们从上个世纪就有这种惯性,把如此多的地面可用空间给了汽车。” “但一条公交车道的载客量比三条汽车道还要多。”

多伦多华人交流群(置顶)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