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天气致哮喘频发,预防尤为关键

雷暴哮喘频发:气候变化与基数大患者叠加效应

立秋之后,北方雷暴天气频繁,一些医院“雷暴哮喘”患者就诊量激增。这种在雷暴天气中或紧随其后出现的群体性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的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常见。专家指出,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导致过敏原浓度上升和雷暴事件频现,加上我国哮喘患者基数大,诊断率以及控制率低,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致使雷暴哮喘成为现实困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张旻教授表示,雷暴发生时,空气中的植物颗粒度或者其他致敏颗粒度会出现级别放大,对于哮喘患者来说容易导致严重哮喘发生。有些之前症状不明显,一下子就有症状;有些以前有症状,虽然也被确诊,但在治疗还没到位的时候,又出现明显急性发作。

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哮喘患者约4570万,患病率为4.2%,且自2010年以来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的患病群体高达1500多万,这些只是典型有喘息症状,如果再加上其他有咳嗽倾向,或者胸闷倾向,患病群体数量更多。张旻指出,我国哮喘患者基数大,但诊断率以及控制率低,再加上气候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容易看到雷暴天气发生后,哮喘患者就诊增多的情况出现。

专家强调,预防雷暴哮喘发生是关键。对于哮喘患者而言,在碰到有雷暴这种触发因素时,应该尽量减少一些户外活动。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表示,如何预防哮喘症状发生,更是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肺功能筛查了解气道敏感性,早期发现小气道病变等方式进行预防。

同时,专家呼吁患者重视长时间的咳嗽、背部有牵拉感、笑起来时气特别短等症状,这些有可能跟哮喘疾病有关,及时主动求医。当前,小气道已成为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预防和干预的重要靶点,药物能充分到达并治疗小气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在于气道狭窄、发炎和通气困难。这会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 雷暴天气对人体的影响: 雷暴天气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闪电以及低温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刺激气道敏感性,加重哮喘症状。
  • 气候变化与哮喘的关系: 全球变暖导致温度升高、湿度增加,有利于过敏原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加剧哮喘患者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深入了解雷暴哮喘

除了张旻教授和郑劲平副主任提到的几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雷暴哮喘的相关信息:

  • 雷暴哮喘的发病机制: 雷暴天气带来的降水、风速变化以及空气中的电磁波等因素会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同时,雷雨过后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过敏原的传播,加重哮喘患者症状。

  • 雷暴哮喘的临床表现: 雷暴哮喘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喘息、胸闷、发热、恶心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 雷暴哮喘的预防措施: 为了避免雷暴哮喘的发作,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 在雷雨天气到来之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 如果必须外出,请戴上口罩或围巾,避免吸入空气中的过敏原和污染物。
    • 定期监测气象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 雷暴哮喘的治疗方法: 如果出现雷暴哮喘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及氧气支持等。

  • 雷暴哮喘的长期管理: 对于哮喘患者来说,除了做好防范措施之外,还需要积极进行日常的疾病管理,包括定期复查、按医嘱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总结: 雷暴哮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提高对雷暴哮喘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相应的治疗和长期管理工作,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安全。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