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太空技术加剧核军备竞赛风险
全球核军备竞赛升级:人工智能与太空技术增添风险
最新评估显示,一场危险的新核军备竞赛正在浮现,同时军控机制持续削弱。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年鉴指出,世界九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几乎都在2024年推进密集的核现代化项目,升级现有武器并增加新型武器。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持续减少的全球核弹头数量似乎正在逆转。
SIPRI所长史密斯表示:“我们目前在核武库中观察到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是核弹头数量长期减少的趋势正在终止。”冷战后核裁军进程逐渐减缓,自奥巴马任期最后阶段以来,这一进程明显加快,对新一代导弹和投送系统的投资显著增加。
截至2025年1月,全球估计有12,241枚核弹头,其中约9,614枚处于军用库存中,可随时部署。几乎所有这类核弹头属于俄罗斯或美国。中国也可能部分部署核弹头在导弹上。SIPRI分析人士警告称,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考虑发展或部署核武器,并重新展开关于国家核地位和战略的讨论。
国际安全形势持续恶化自2007年以来,不安全感逐渐高涨,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才算真正“浪头砸下来”,许多民众意识到这种安全形势恶化已持续十多年。
新一轮核军备竞赛比冷战时期更具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工智能、网络能力和太空资源的崛起有关。史密斯指出:“即将到来的核军备竞赛,所关乎的不仅是地堡里的导弹、潜艇上的核弹,或是飞机上的炸弹,更在于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和外太空。”
人工智能可以极快地处理大量信息,理论上应能帮助决策者更快做出反应。但如果系统严重依赖大型语言模型(LLM)、机器学习或AI,一点小小的软件故障,就可能触发核打击。“我认为必须设立一道红线,相信所有政治和军事领导人都会同意:核打击的决策绝不能由人工智能做出。”
史密斯引用了苏联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的例子,他在1983年怀疑核预警系统误报,没有将信息上报指挥系统,很可能避免了苏联的核反击和全面核战争。他问道:“我想,真正的问题是:在一个人工智能主导的世界里,谁还能扮演彼得罗夫中校的角色?”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核武器分类: 包括战术核武器和战略核武器,前者威力较小,主要用于战场上压制敌军;后者则拥有巨大的杀伤力,可毁灭整个城市或地区。
-
核扩散风险: 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发展核武器,可能会导致新的核军备竞赛,甚至可能发生意外使用核武器的悲剧。
-
国际核裁军机制: 包括《不扩散条约》、《新兴战略武器条约》等,旨在限制核武器的发展和扩散,维护全球安全稳定。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 自主决策能力: 如果核武器系统过于依赖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决策,可能导致无法预测的错误指令,引发核战争。
- 信息战与误判: 敌方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网络攻击,制造虚假情报,扰乱核军备控制机制,增加误判风险。
太空军事化:
- 导弹拦截系统: 拥有先进的太空武器可以提高防御能力,但也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和太空武器化。
- 太空侦察与监控: 更加精确的太空侦察技术可用于跟踪核武器部署情况,但同时也会增加双方的猜忌和紧张情绪。
应对策略:
- 加强国际合作: 推动多边核裁军谈判,建立更为完善的核安全机制,增强透明度和信任。
- 控制人工智能发展: 设立明确的伦理准则和法律法规,防止人工智能被用于军事目的,确保核武器决策仍然由人类掌控。
- 推动太空安全协定: 制定国际规则,限制太空武器化,维护太空环境的安全稳定。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